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协会动态 > 详细资料
匠心匠行 | 有光有亮,建设华龙才有希望——记福清核电曹钟引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9-23 10:46:20 【字体大小: 】 『 返回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重要精神,福建省电力企业协会会同会员企业联合推出“匠心匠行”主题宣传,动员和号召电力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和科技工作者以身边的先进为榜样,凝心聚力,奋发有为,积极投身推动新时代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以优异的成绩献礼新中国70华诞。

本期(第二十二期)讲述福清核电曹钟引的匠人故事。


本期人物简介

曹钟引,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工程管理处一名普通的土建工程师。作为技术管理骨干人员,深入一线参与“华龙一号”建设,在机组建设初期通过调研、考察编写了大量的技术分析和策划,解决了首堆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众多风险,为现场施工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多次主动积极带领专项组攻坚克难,为“华龙一号”工程安全高效推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期间,多次获得现场评选的“青年岗位能手”“金牌突击队”、“安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有光有亮,建设华龙才有希望



——记福清核电工程管理处土建工程师曹钟引

一轮朝阳缓缓地钻出了海面,伴随着海风,它努力冲破暗夜,水天一色,占据了整个天空。

站在靠近海边的吊车高处,眺望每日的日出,相信是很多人的梦想,但这对于曹钟引来说,早已成为了常态。而此刻,仅仅才清晨五点一刻。

从2010年大学毕业来到福清,他便很少有时间再回老家四川。加入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简称“福清核电”)的机组建设后,从一号机组到六号机组,他深度参与并见证了福清核电连续9年不间断核电建设历程。

九年的时间跨度,让福清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从天府之国的“巴适”到面朝大海的“繁忙”,从刚毕业的懵懂学生到如今的工作现场领头羊,从M310的知识积累到如今在“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中的独当一面,他披荆斩棘、过五关斩六将。他,就是福清核电工程管理处土建工程师“曹工”曹钟引。

“有光有亮,建设华龙才有希望”,完成了一个个攻坚任务的幸福感与使命感成就了如今的曹钟引,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华龙一号”建设者们一直前行。


吃住现场把妻儿送回老家

刚开始工作,摆在曹钟引面前的不是曾经以为的挥毫指挥、令传下达,而是那数以万计冷冰冰的钢筋和永不停歇的混凝土车。

他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他想家,想回到那片生他养他的天府之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融入这个大家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2015年,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落地福清,曹钟引加入了“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团队,投身新型核电机组的建设中去。

与之前的机组施工不同,“华龙一号”建设没有成熟具体的方案参考,遇到的一切问题都需要建设团队去自行解决。

2016年首次参与5号机组安全壳设备闸门区域“攻坚”,他感到压力无比巨大,强度高、难点大、问题多,无数难题向他扑面而来。但是历经5年磨练的他,并没有向困难妥协。

“吃,就在现场随便吃一点;住,就在现场随便迷糊一会,妻子孩子全部送回家,这就是我当时第一次参加‘攻坚\\\\\\\\\\\\\\\\\\\\\\\\\\\\\\\\\\\\\\\\\\\\\\\\\\\\\\\\\\\\\\\\\\\\\\\\\\\\\\\\\\\\’的情况。

一定可以啃下这块硬骨头

“你们在铸国之重器”。2015年6月15日,李克强总理连线“华龙一号”工程现场时所说的这一句话,让曹钟引始终担负着一份荣耀,深藏着一份骄傲。

那一段时间,他吃住都在现场解决,深夜验收、检查,对现场实时关注,做到每一步都心中有数,已经成为那个阶段的常态化。虽然累,但是他带领着一批肯吃苦、能下力的核电工作者,共同完成了此次“攻坚”任务。

2017年,终于等到安全壳进入混凝土浇筑阶段,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为了保证安全壳顺利浇筑,“攻坚”小组即刻成立。

为了保证施工过程中“安全第一”的原则,他们制定了24小时连轴转的临时工作安排。作为党员的他,主动带头,时时刻刻保障施工过程中施工人身安全和施工质量。

“浇筑完成的时候,我们都松了一口气。没有出任何安全和质量问题,这个任务完成得很成功!”他一边自信地点头,一边开心地给大家重新上演当时的情景。

2018年,又一个大问题摆在曹钟引的面前。

由于“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预应力工程采用新的布置形式,同时为提高核电机组的安全性与服役期,不论是工作量还是工作难度都创国内核电之最。作为全球首堆,没有任何成熟的参考经验。“攻坚小组”又一次成立,作为党员的他毅然决然地担任了组长的职务,放弃了年休假和家人团聚的机会,迎难而上。

      “问题解决不了,就没办法进入下一个环节。不能影响接下来的施工,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有问题就要解决,先干再说。”他自己回忆到,那几个月辛苦了同事们,大家同吃同住在建筑工地。“辛苦是真的辛苦,每天都伴随着日出日落。有光有亮,建设华龙才有希望。


?      核工业精神传承者的缩影

坐在会议室接受采访的曹钟引很动容。

谈及过往,他说:“现在土建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华龙一号\\\\\\\\\\\\\\\\\\\\\\\\\\\\\\\\\\\\\\\\\\\\\\\\\\\\\\\\\\\\\\\\\\\\\\\\\\\\\\\\\\\\’进入新的阶段,回头看过去大大小小的‘攻坚\\\\\\\\\\\\\\\\\\\\\\\\\\\\\\\\\\\\\\\\\\\\\\\\\\\\\\\\\\\\\\\\\\\\\\\\\\\\\\\\\\\\’,当时心里有一个预期,觉得会比较苦,但是实际情况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非常累而且苦恼。现在回想,我觉得还是很值得的,每一次的攻坚就像打篮球一样,当体力燃尽、咬紧牙关投出最后一颗决胜球的时候,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非常痛快。”

谈到现在,“我觉得现在需要的是沉淀,把这一次次的‘攻坚\\\\\\\\\\\\\\\\\\\\\\\\\\\\\\\\\\\\\\\\\\\\\\\\\\\\\\\\\\\\\\\\\\\\\\\\\\\\\\\\\\\\’以及工作过程沉淀下来。要说感觉,可能会慢慢变淡,只是如果有人聊起来这个话题,我还是会很激动。”他表示,如果以后有新的堆型,还需要“攻坚”,他依然还会像第一次参加一样,毫不迟疑地参加!

生活中,曹钟引喜欢做饭、看电影、写影评。在置身“华龙一号”的这段时间里,他也成为了两个孩子的父亲。工作和生活中的角色都在慢慢变化,他觉得生活很充实,与此相伴的种种变化都很幸福。

每当被问及自己的工作,他总是反复强调,自己只是“华龙一号”建设团队中一个普通的个体,努力去完成一件又一件的“小事”,拼命奔跑着让自己不至于从团队中掉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这就是曹钟引,一名普通的核电工作者,一名普通的核工业人。

他是千千万万个核工业精神传承者中一个缩影。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毅然决然地完成祖国交代的任务,完成从“站起来”到“走出去”的变化。

他们是拥有核工业精神的核工业人,他们夜以继日奋斗在祖国各地,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最真诚的礼物!


作者:陈若滢  张蔚哲  曹铭泽  刘佳鑫